鸿海精密上市后,收入首次下降
《世纪商业先驱报》
李娜
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鸿海”)虽然试图摆脱单一代工公司的标签,作为苹果背后最大的制造商,但其收入和利润仍然受到外界的关注。
1月10日晚,鸿海公布了2016年12月和2016年年度收入报告。得益于临近农历新年的订单和相对强劲的5.5英寸需求,鸿海12月份的收入同比增长9.76%,达到新台币10亿元(约1元人民币)。
但全年来看,收入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下滑。2016年,鸿海的年收入为1万亿新台币,同比下降2.81%。
神话的年增长率似乎不可持续。
三年前,鸿海总裁郭台铭表示,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不可能每年增长10%至15%,未来鸿海不会为了收入增长而进行降价竞争。他说:“只要你肯拿走一点利润,拿回单子,鸿海的营业额会增加,但鸿海不会干这种杀敌一万,赔八千的事。”
ZX.wNfCW.CN2012年,鸿海正式推出转型计划。物联网、智能机器人、造车计划、眼球计划、收购夏普和610亿元的巨额8K投资,鸿海近几年的产业链布局几乎涉及所有新兴领域,但谁能成为鸿海的“下一个苹果”似乎无法定论。
苹果是鸿海旗下富士康最大的客户,其销量一直是富士康业绩的晴雨表。
投资咨询公司区域研究部负责人表示,2016年出货量降至2.07亿,2015年达到2.36亿。
分析师林在给记者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,去年手机制造的代工订单呈下降趋势。从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,台湾工厂的手机出货量将下降9.7%,至1260万台。
低迷的环境影响了鸿海的年度业绩。
根据鸿海的公告,2016年的月收入与2015年相比呈负增长,上半年下降了5%至14%。净利润也呈下降趋势。去年第二季度,鸿海的净利润为177亿新台币,同比下降31%。但由于收购夏普,第三季度净利润也同比下降8.7%。
ZX.wNfCW.CN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款iPhone时,苹果相关业务仅占鸿海收入的17%,但现在其占比已经达到50%以上。降低对苹果的依赖已经成为富士康转型的重中之重。
“富士康正在经历转型,这需要一段时间。”郭台铭不久前在接受《第一财经记者》采访时表示,富士康也希望就地实现转型升级。
ZX.wNfCW.CN在鸿海早年披露的计划中,计划在2015年至2017年将该公司转型为一家科技型公司。郭台铭向机构投资者承诺,富士康未来将继续增长,领先的动能不会来自单一产品客户,而是由全面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的增长。
下一个苹果在哪里?对郭台铭来说,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。
但对于此时的富士康来说,避免单干比例过高,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。
从客户群来看,记者注意到,富士康近年来注重开发新的手机客户。小米、华为和亚马逊手机FirePhone的订单已经出现在供应链订单中,富士康的子公司傅志康也从微软手中赢得了诺基亚。
对于面板客户,鸿海也为特斯拉电动车提供汽车面板,据悉前者也提供汽车组装服务。也许最轰动的案例是收购夏普。进入夏普后,鸿海宣布液晶电视的销售目标将回到1000万,这将推动其面板下游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。
在智能机器人、汽车联网等一些新兴项目中,鸿海同时与腾讯、阿里、华为等公司联手,在数据领域与facebook、谷歌有交集。
在管理结构方面,鸿海的拆分计划也在进行中。
ZX.wNfCW.CN前几年,鸿海表示希望通过分拆上市,将鸿海发展成为控股公司,让集团内的“天上飞、水里飘、地下钻”分别登上上市名单,既彰显各自的价值,又进一步实现高度的产业融合。鸿海告诉记者,分拆计划是希望有实力的业务可以单独上市,比如大数据和新材料领域的子公司可以在内地或海外上市。
但从2016年全年的疲弱表现来看,很难说拆分子公司对鸿海业绩有实质性影响。虽然苹果的订单有所波动,但与不成熟的转型项目相比,前者仍占收入贡献的一半。
郭台铭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,他将80%的时间用于规划未来五年的产品,而鸿海的转型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时间。
相关阅读
标签: #鸿海精密科技最新报道